第十一章 吨氨两煤耗
书迷正在阅读:模特画师(纯生,攻受一起生)、和兄弟doi、剑圣他听我的、性冷淡老公失忆后(ABO)、逍遥宫、不愿共享【np转1v1】、落雨、快穿反派爱上女配、乳胶少年改造指南【BDSM】、恶毒人设扮演攻略(系统)
r>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中国的氮肥产业包括大氮肥、中型氮肥和小氮肥三部分。 所谓大氮肥,是中国在70年代中期利用与西方关系缓和的机会,从西方引进的13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的装置。这13套装置在1977至1979年间先后投产,极大地缓解了国内的化肥供求缺口,节省了大批用于进口尿素的支出。 所谓中型氮肥,是指年产量在1万吨至10万吨之间的合成氨装置,其中主要是2.5万吨和5万的两种规格。中国早在1956年就自行设计建造了第一家中型氮肥厂,至1978年,中型氮肥厂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0家,当年生产合成氨319万吨。 最后一项,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型氮肥厂。这些氮肥厂的合成氨年产能在2000吨至5000吨之间,其中尤以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规格最为常见。小氮肥的优点在于投资少,技术门槛低,适合于遍地开花式地进行建设。在全国各地都面临化肥短缺的情况下,大力建设小氮肥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。 据统计,1969年至1978年的10年间,全国共新建小氮肥厂1225家。至1979年,全国共有小氮肥厂1533家,小合成氨产量658万吨,占全国合成氨总产量的55.6%,可以说是支撑起了中国氮肥产业的半壁江山。 然而,小氮肥辉煌的背后,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。由